国家发展信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期刊 > 专家视点

“双循环”战略下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

时间:2021-05-19人气: 作者: 编辑部

文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副主任,《国家发展研究》理事会理事长 戴公兴


“双循环”战略下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图1)


一、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动力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40多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飞跃,即1978 年改革开放,1992年市场化改革,2000年互联网全球化,以及2012年后的数字经济。在这四次飞跃过程中,涌现出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世界级优秀企业。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涌现了一大批充满国家情怀、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懂技术懂管理、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家。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经济是政府税收和国家财政的最大贡献者、投资的最大推动力、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城镇就业的最大保障、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


总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二、高度重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形势下,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民营经济凭借创新动能足等特征,转型升级加快,成为“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支撑。但也要看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不少长期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存在风险进一步暴露的可能。


一是疫情之下生产经营困难突出。中国劳动学会和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信用联合开展的对全国 130 多家有代表性的外向型企业和一些小企业集中地的调查结果显示:疫情爆发以来,“断单”现象十分普遍,96%的外向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订单减少企业占38.52%,供应链上下游受波及企业占21.48%,已有订单被取消企业占18.15%,关键零部件进口受限占 6.67%,基本不受影响企业仅占4.07%;“断链”影响生产经营,原材料不稳定或供应中断明显,“断单”“断链”连带着航空管制“封国”,造成供应链中断、产品积压;外贸收入大幅下滑,接近五成的企业外贸业务营收都出现减少,三成的企业预计今年 30%的外贸业务将会受到影响,一成以上的企业预计影响程度将达到 70%以上。


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既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痛点。与国有经济相比具有差异化的约束条件,民营经济在加大创新投入和扩大经营规模过程中,较为严苛的资源约束限制了发展。民营企业对商业贷款等融资手段的需求很强,但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的金融服务规模却很有限。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由于金融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产业资本流入金融资本的现象近年来更加明显。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下滑明显,但金融机构仍“盆满钵盈”。


三是创新活动中面临的产权不明、人才短板突出。虽然民营企业具有创新动力足、创新活力强的等优势,但它们的创新活动仍在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创新和将创新成果大规模生产等阶段因产权不明、人才不足等原因面临阻碍。知识产权方面,受制于查询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成果被侵犯层出不穷。人才方面,当前因户籍政策、体制优势等产生的资源错配现象突出,民营企业受制于知名度小、实力弱,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民营企业在落户指标获取上仍面临着不公正的待遇。


四是出口转内销面临难度突出。在贸易保护加剧、国际市场需求锐减和疫情冲击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广大出口型民营企业加快转内销,但面临 “三难”:生产线调整难。国内外技术标准不一致,转内销的外贸产品需要根据国内标准进行调整改造,否则难以获得在国内销售的资格和渠道;内销渠道拓展难。出口型民营企业多为面向国外客户的订单式销售,缺乏在国内建立销售网络的经验;市场知名度扩大难。出口型民营企业的主要客户均在国外,在国内往往缺少知名度,在争取国内订单、开拓国内市场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双循环”战略下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图2)

浙江制造业重镇诸暨市店口镇积极推进企业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加大科研力度,使生产管理更为精细高效。在位于店口镇的浙江波士特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管路快插接头的智能车间巡检。该车间进行智能改造后,一个工人可以管理二十台机器。浙江制造业重镇诸暨市店口镇积极推进企业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加大科研力度,使生产管理更为精细高效。


三、科学把握“双循环”战略下民营经济发展新机遇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十四五”期间,国家关于“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将会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区域一体化”为民营企业融入“双循环”,参与产业链与供应链重塑提供了重大机遇。


“两个不动摇”“三个不变”为民营企业融入“双循环”提供了制度保障。“两个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重要内容。“三个不变”,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政策导向。


多措并举为民营经济融入“双循环”提供了政策保障。赋能民营经济是“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总基调。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从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六个维度提出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23条举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减税降费的多项政策,真正使民营企业感受到实惠。2020年10月,国家六部委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38条政策,形成了一揽子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工具箱”。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浙江、广东、江苏等民营经济活跃地区继续加码优惠政策。


产业链与供应链重塑为民营企业融入“双循环”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有着健全的制造业体系和全球最具规模和潜力的消费市场。在西方世界“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部分循环体系被人为隔断,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新洗牌和重塑。挑战之下,国家实施的“双循环”战略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三大机遇:一是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二是智能科技和供应链生态等新基建机遇,三是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机遇。每一个机遇的背后都是巨大的市场,民营企业的切入空间广、发展机会多。


四、关于民营经济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的思路与建议


新时期,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广大民营企业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民营经济要切实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国家“双循环”战略、尤其是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家需要从多方面积极引导,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角度看,要从“三个坚持”入手。一是坚持“四新”导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产业变革的基本方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广大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贴近市场、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在“四新”经济上做文章。重点是抢抓国家推进5G网络应用机遇,在新业态、新模式上发力,围绕5G与人工智能的场景应用、5G与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5G与医疗健康服务业联动发展、5G与一带一路市场开拓等新兴领域发力;二是坚持补短板导向。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还很多,广大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充分抓住国家大力疏通国内大循环堵点的机遇,快速切入大企业留下的发展空间,在研发、科创、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做文章,培育特色、打造亮点。三是坚持协同发展导向。既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的协同,切实提供自身服务大企业的能力,又要加强和广大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和渠道等方面的共享,提升“团队作战”能力。


从政府角度看,既要着眼当前,又要兼顾长远,系统谋划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近期内,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大对出口型企业转内销的引导和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大力帮助企业改良改造企业生产线,拓宽内销渠道,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利用网络渠道扩大知名度;二是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下,继续实施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要密切关注疫情走势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探讨减税降费过渡期政策结束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三是强化金融机构的民营信贷支持约束。对于金融机构,确定明确的用于扶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加强对信贷发放的监督和考核;四是支持针对特困民营企业的重组或收购。引导和支持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开展对特困民营企业的收并购或重组,切实防范企业倒闭引发的社会问题。


长期内,要从资源、成本、营商环境与企业家精神四个方面引导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在资源上,要为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合理的低成本运行环境和公平竞争地获取金融资源的权利;在成本上,要降低用地、用水、用电成本、创业成本等;在制度上,要放开产业进入限制,完善中介机构的服务,保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能公平竞争,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从企业家角度来讲,要保护企业家创新精神,防止潜规则制度化,坚持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导向;要加强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行业中介组织在市场开拓、企业权利维护、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市场化能力。


本文是作者在2020年11月28日“迎接‘十四五’,中国民营企业如何走”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表时有删改。)



标签: